宋濂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人物生平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国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老而罹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宋濂获追谥为“文宪”。

参考资料:

1、 《宋濂行状》
2、 《宋濂年谱》
3、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介绍

  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 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文学成就

  宋濂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又名《诸子辩》、《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

纪念建筑

故居遗址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柳家与禅定寺中间,潜溪南岸:面积约400多平方米。 在距上柳家东北角约200米处,这座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古老寺庙——“禅定古寺”,这里香火旺盛,来自义乌和金华本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据“金东区人民政府网站”记载,禅定寺曾经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场所,是金东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场所。


祠堂
  兰溪梅江镇宋宅聚居宋濂后裔三千,建有家庙一处,横溪宋宅村宋濂祠堂离兰溪市区37公里。这位明初文学家的祠堂如今隐没在一片荒草之中,虽然兰溪市政府于2005年11月3日公布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目前在宋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已筹集资金7万余元,将在近期动工修缮。地方政府也将根据修缮工程量,给予首期2万元的资金补助。

评价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称颂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朱元璋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作者《宋濂》的诗文
赏析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宋濂宋濂 〔明代〕

为郎有意办罗裳,绣成花鸟好文章。
黄昏含愁不敢剪,只恐分开双凤凰。
赏析

渊明祠

宋濂宋濂 〔明代〕

官航晚泊浔阳郭,把酒长怀靖节贤。
折腰竟辞彭泽米,攒眉宁种远公莲。
归来松菊开三径,老去柴桑受一廛。
晋代衣冠谁避世,刘家社稷自书年。
虽云富贵非吾愿,已有清高独尔伟。
千载令人吊遗迹,好山青立县门前。
赏析

越歌

宋濂宋濂 〔明代〕

恋郎思郎非一朝,
好似并州花剪刀。
一股在南一股北,
几时裁得合欢袍?
赏析

杂体五首 其三 效谢临川

宋濂宋濂 〔明代〕

竹死不变节,蕙焚尚馀馨。秉性有恒操,墆物非至情。

左崦结层构,中园穿空冥。井花遥上白,风影时献青。

筑灶试丹诀,濡毫誊酒经。一为缨笏累,殊嗟神府扃。

事去虑将澹,感来心已醒。薨薨哀饥鸢,累累叹冻蝇。

逝将命脩驾,薄言旋故坰。㪺秾浇阳卉,泛碧破阴苹。

观化验群品,褰襟咏三精。情素谅已展,爵服吾何营。

赏析

杂体 其一

宋濂宋濂 〔明代〕

温温荆山玉,刻作瑞世麟。系以补衮丝,相期佩君身。

君身享遐福,四海归至仁。蛾峨九天上,虎豹为守阍。

惜哉不得献,袭之以文茵。

赏析

示吕生

宋濂宋濂 〔明代〕

吕生家浔阳,昂藏若饥鹞。持刺望门拜,不复资介绍。

手持缥囊书,蝇头写芒秒。病眼花晕生,力览始能了。

词锋刚且锐,无异晙斯赵。汗菜尽薅刘,糜芑植如旐。

风枝动姗姗,秋实垂袅袅。岂比稗与荑,难复称舂捣。

似尔才患多,堪为世珍宝。文华固交绚,荒志咎非少。

忆当弱龄时,颇亦耽葩藻。精神应冥会,或梦吞罗鸟。

射侯抗熊犴,万舞持皇翿。五采染夏翟,三就荐周缫。

自谓颇俊爽,分得天孙巧。俯视占毕徒,孤篁出丛葆。

有时被余酒,便指腹为稿。赫蹄薄如叶,鸦蚓恣挥扫。

春苑集秾艳,秋陵失乾薧。下则陈姬周,上复述轩皞。

古今万沿革,毫发无不考。终然立门庭,焉敢望宦窔。

古圣制为经,白日行黄道。流光逮幽隐,烂然天下晓。

谁骋萤爝微,欲以斗玄造。若非灵台昏,致此明目眇。

曷以七尺躯,不解分白皂。末俗狂澜奔,湖江决堤堡。

郊原化巨浸,何地有桑枣。鱼鳖舞神奸,庐舍作洲岛。

非加回障功,未易就平燥。只缘正学微,本末遂颠倒。

迩来深知非,笔砚稍焚燎。遗经置枕傍,寤寐事蒐讨。

尚惭弓力微,不足穿鲁缟。荏苒馀十龄,晦朔几朒朓。

未见宗庙美,忧心惄如捣。尔才十倍丕,雅志复精皦。

当思不远复,改辙谢缠绕。蒸沙岂乐饥,裹粮足充饱。

先庐长山东,结兰以为橑。非独繁牙签,亦自饶鱼稻。

念尔何当来,相与探深窈。躬行验所知,勿惮心形剿。

翻翻逐时移,毋类风中纛。皮革可登器,所贵在柔鞄。

大羽金瓜镝,亦务端其笴。千里孰云遐,举足始一蹻。

煌煌作圣功,须知此其兆。勉旃复勉旃,勿谓吾言矫。

赏析

含山操二解

宋濂宋濂 〔明代〕

含山有云,莫蔽我衣。彼荷戟者,迫我以驰。我驰我驱,泣涕如雨。

仰视白日,光不照下。地不可穴,天不可缘。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含山有石,其光差差。石或可转,我节可亏。我夫何之,欲从无所。

舍彼黄泉,无相见者。谁谓渊深,我视若陵。我死得死,中心之宁。

赏析

为宜兴强如心题复初斋

宋濂宋濂 〔明代〕

昔日搀抢照五兵,今时喜见泰阶平。
春风绿酒扶残醉,斜立官桥听早莺。
赏析

题长白山居图

宋濂宋濂 〔明代〕

满地云林称隐居,燕泥污我读残书。
五更风急鸟声散,时有隔花来卖鱼。
赏析

赠刘俊民先辈

宋濂宋濂 〔明代〕

刘君卓荦士,出知诗书胄。
眉目俨如画,幽花眩晴昼。
踉跄忽来谒,进退颇温茂。
自言宅偃师,家昔千金富。
大父名法从,累累印悬绶。
文辞补元化,求者辄奔走。
继此簪缨余,矜庄事雕镂。
无食不凫翠,有衣总文绣。
兰舟盟津水,蜡屐穀城岫。
或骑紫骝马,深林出从兽。
黄须年少儿,执矢列先后。
一发巧中肋,欢声溢郊囿。
狼兔悬宝鞍,归来荐清酎。
燕姬白如雪,时唱清角侑。
人意天上郎,雌伏不敢雊。
一旦黄金尽,其事乃大谬。
渔樵来争席,傔媵或昂脰。
愤来气屡绝,十起九颠仆。
折节去读书,攻苦分句投。
初如蛇入筒,渐类雏脱矰。
把笔学为文,众色纷采就。
又恐误儒冠,杂艺亦兼究。
雅琴辨商宫,古文参篆籀。
六物推休祥,八卦占爻繇。
更参九箴法,俞穴别肤腠。
闻棋与握槊,赌胜欲起斗。
不觉疾声呼,有若熊虎吼。
最便结风舞,唯恐技难售。
偶逢玳筵张,肴核列饤饾。
酒酣两耳热,徐起整衿袖。
文鸾侧惸翎,皓鹤仰褰噣。
蹑节眄盘鼓,回旋逐音奏。
虽得诸工怜,不博两眉皱。
使者天上来,会合诚薢茩。
负书亟从之,何翅杵投臼。
三河及幽并,无地不驰骤。
登高或吊古,感时更怀旧。
恨无息肩所,若沈疴待灸。
前年往龙漠,气序异常候。
八月雪即飞,一夜三尺厚。
今年度庾岭,热气甚蒸镏。
老梅虽未花,铁干倚云瘦。
欲俟喘息定,阴厓聊宿留。
王虺长过竹,矫首出嵚窦。
日光夹明镜,铄我汗如沤。
闲目但待噬,有术不暇祝。
性命鸿毛轻,几被山鬼蹂。
年来自惩创,此险安可复。
俯思十载间,行事贱如畜。
徒然召悲辛,寸禄焉能收。
即将巢云松,终老友猿狖。
予闻心鼻酸,宛若身在疚。
于时十月交,日月会龙犭尨。
霜风吹人急,层衣悉穿漏。
百龄驹过隙,胡不重栖宿。
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
勺水当离尊,赠诗比粮糗。
归欤勿久留,吾言不能又。
© 2023 彩笔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