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人物生平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坛,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现存高台寺的状元松,志载为他与名僧楚石共植,至今传为佳话。于方广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贤寺,缅怀朱张。在南岳写诗二十来首,文数篇。


 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


  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1、 0

轶事典故

  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古人看戏,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剧场内,而是露天站着看,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中轴线的第二个建筑物是一座桥,横跨于晋水上游的智泊渠。


  传说明朝嘉靖进士第一人——翰林院罗洪先,他为官清正(和奸臣严嵩为儿女亲家),农历四月十四日游晋祠于桥上,见一妇人,罗洪先不禁叹曰:“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妇羞怒,竟发功力使板桥突然起火,罗洪先差点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见。远远望去,却突然出现在悬瓮山上,罗又自言自语道:“你若真是仙女,让我再仔细看你一眼。”没等说完,只见悬瓮山摇摇欲坠,东移数步。罗大为惊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写了诗一首:


  悬瓮山中一脉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步移,五十年来帝母临。


  这块诗碑至今还留在圣母殿前。此诗与传说无关,后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实作者是在暗示圣母殿的创建年代。民间对罗洪先传说颇神:“瓜皮写字尚未干,不在云南在四川。”


  悬笔碑之谜


  在太原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走廊里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悬笔碑”。 碑高1.46米,宽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飞雪、骤雨飘风的草书:


  悬瓮山中一脉清,


  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飘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来帝母临。


  后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悬笔” ,并有“宛城郜焕元摹勒上石”九字。几百年来,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骚人,为它流连忘返,多少游客因未能得到一张碑文的拓片而怅然归去。


  为什么这块碑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论书法,这块碑的确可以当得起《晋祠铭》上所赞:“体势悠扬,宛如骤雨飘风, 落花飞雪,锐不可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派天马行空,纵横万里的气象,又有一种超然出尘,无牵无羁的韵味。


  论作者,乃是明朝著名的学者罗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罗洪先生活在严嵩擅权的年代, 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去研究学问。他从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传》上说他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欲往受业”,因父阻未成。罢官后即一心治学,在继承王守仁“致良知”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见解。积十年之功, 殚精竭虑,增补元人朱思本《舆地图》汇成《广舆图》一书。由于他道学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异举,被民间视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带了“仙气”,受到欢迎。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这块碑上的诗究竟写得是什么意思, 却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 那些“水飘火劫山移步” 的词句在说些什么?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写下这首玄妙的诗的?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始终没人能解开这个谜。


  也许这才是这块悬笔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传故事


  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罗洪先云游天下,来到晋祠的会仙桥头,见对岸有一个美丽的少妇, 不觉吟道“世人都说西施好,余视此妇胜西施”。哪知此妇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齿轻薄,一把火烧掉了木桥以示警告。可罗洪先执迷不悟, 绕道追到山脚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几步,罗洪先这才知道是仙人来点化他。 于是皈依仙道,终成正果。后世道教尊称为“罗真人”。加之此诗是以瓜皮书于圣母殿壁,民间又有了“罗洪先瓜皮写字未干,不到湖广,即到四川"的歌谣。


  故事是美丽动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诗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样,倒退几百年,可以算是个完美的解释了。 可是,现代人却需要真实科学而非美丽虚幻。那么,这首诗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关键的句子在于“水飘火劫山移步” 。罗洪先作诗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据《太原县志》记载,八年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晋祠山移,既而市楼火。”于是当地人以为罗洪先事有前知,“竟应诗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啧啧称奇。


  其实晋祠一带山峦历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万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别是《太原县志》上记载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闲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极应引起注意。所谓“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风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当成了山在“移步” 。闲居寺山在晋祠以南三里, 与悬瓮山一脉相连。巧的是,山移的这一年,与罗洪先游晋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后句“五十年来帝母临”中“五十”的虚指。


  这绝不仅仅是巧合——从《明史.儒林传》中的寥寥几笔,我们已知罗洪先是一个精通专业的地理学家。 他弃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官场的无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为一个地理学家, 他正好有机会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著作的科学依据。而五十年前的这场变故, 目睹者都还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闻,有所感。


  罗洪先面对晋祠的山水文物, 想起它已历尽的千年沧桑:三家分晋,水灌智伯; 盛唐惊变,火烧晋阳;还有五十年前那场“山移步”的巨变,他身为一个科学家, 却无法解释这样的奇异现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后,牛顿无法解释天体第一次运动的力的来源。 牛顿求助于他的“上帝”,用“科学”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而罗洪先也诚惶诚恐地断定——“五十年来帝母临”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这些,不由得感慨万端,这里真是:“龙蟠虎伏隐真明”啊!


  悬笔碑之谜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当然,美丽的故事还要长久地流传下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正如为了弥补生活的缺憾,虚幻而美丽的戏剧永盛不衰。

参考资料:

1、 0
作者《罗洪先》的诗文

青原山中赠答刘五斋郡丞四叠前韵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沛国遗民今再逢,幸于莲社暂过从。忘机相对閒凭几,善问何言答扣钟。

泽畔行吟宁有慕,人前礼法且教慵。年来爱诵高人语,贤则蛟之圣则龙。

闻司马双江聂公致政志喜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司马中朝独运筹,静观群策力兼收。铙笳献捷词多逊,襁褓延恩宠自优。

许国勉承周太保,全身终属汉留侯。几人拖玉能完璧,回首烟霄楚泽楼。

詹府宴集次许松皋太保韵 其一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青阳启禁倚玄仓,匕鬯新承万岁觞。园绮衣冠因汉出,图书河洛应辰良。

云从五色龙池近,日抱重华虹渚旁。竞道贻谋过往圣,早看六传满文昌。

京贵书数至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无能自合老幽居,语及怜才只愧予。
尽道恶声麾仗马,岂知察影纵渊鱼。
山中一饭嗟谁力,窗下多年伴古书。
黄叶乍飞红蕊发,春风何意费吹嘘。

督抚北川陆公螺川捷音歌代赠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炎瘴四塞岭海翻,毒尘涨天天欲昏。红巾秋下玉笥峡,白羽夜过章江门。

明圣重瞳见万里,环视南方孰可使。左辖陆公众所推,节钺登台承特旨。

朝来拜表夕启行,道闻小丑仍纵横。驻师螺渚不旬日,笑谈两捷惊飞声。

擒生获首踰四百,壮士辕门受金帛。旌旗遥指连垒空,狐鼠宵奔阒无迹。

衔枚金鼓昼不闻,玉立行营锐且文。聚米当筵问山谷,借箸辍食开风云。

烦歊远谢霜威劲,郁孤势压千峰静。虎头城下卧熊貔,羊角水南绝枭獍。

忆昔正德逢末年,金铁作难先自虔。屠村赭邑官吏遁,老师旷日虚缗钱。

阳明夫子分节制,略去仪文收智计。关梁制禁用渐舒,刍荛可从行不泥。

参伍得情幽昧通,出没要害指掌中。先发后闻得密请,阴操阳纵齐神功。

乡道曾藉龙川猛,军书不出庐陵境。讨招新民感再生,至今俎豆垂三省。

事钧势格难并论,良工苦心能几人。兵家胜负形无定,善赏罚者称名臣。

治乱相寻每反覆,转瞬光阴四十六。天如有意生陆公,继登名位同乡曲。

当时公私仓廪丰,纲纪如初无异同。只今遍野尽荒秽,婴城饱食谁哀恫。

孱丁惰卒不素练,土目狼兵资利便。犬戎回鹘古有惩,得失不偿贻后患。

君子用权贵弭变,丈夫乘时才乃见。病愧无能从荷殳,濡毫拟作平南传。

代赠永州王劈泉别驾擢靖州王往时自杭判守泗今还旧服惠流两郡有遗思云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来去为州郡,升沈数每齐。绶花还旧佩,判草忆初题。

五马行仍远,三刀梦更西。楚弓虽可喻,离者自悽悽。

题马问庵崇德楼四景 其三 南山献瑞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九苞闻古昔,千仞何寥廓。陟彼南山阿,羽仪如鷟鸑。

我亦楚狂流,心怀卷阿乐。顾此高冈峙,缅焉幽兴托。

览辉未相逢,愿言时饮啄。

曾梅台赴贵州总宪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新恩豸服岭南还,绣斧乘春下百蛮。三楚别来初转夏,五溪西去但逢山。

简书夜傍星河远,画戟晴临雉堞间。谁数牂牁通汉使,王章今过七星关。

赠曾梅台参议庆万寿礼成归闽省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夫君昔为南省郎,十年不调空翱翔。是时天子重礼乐,含香日日趋明光。

圭坛宝畤布釐福,万国冠裳借膏沐。彩毫不遣侍金门,铜符幸得驱华毂。

揽辔将酬明主恩,日月冥冥怜戴盆。吴江月色心同苦,燕狱霜飞气尚冤。

直道何辞屈与辱,浮云坐见翻仍覆。己怨闽人来暮歌,宁从詹尹随时卜。

尔来离宫八月天,遥上南山万寿篇。待漏犹逢护衣吏,闻乐空怀展采年。

龙墀锡宴欲归去,驿路劳歌感行寓。白露江头零素波,青枫道上残红树。

武夷千峰溪九曲,此后轩车频问俗。古来名山臧异书,汉廷曾重长生箓。

醒世诗

罗洪先罗洪先 〔明代〕

欲无烦恼须念佛,知有姻缘不羡人。
诸事随时若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便是家。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
没有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有时静念千声佛,无事闲看数卷经。
理念深处尘念少,世情淡处道情浓。
佛心本是凡心转,世味何如道味长。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生万劫难。
世间最大唯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
家富家贫休叹息,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过,才能清闲便是仙。
世事纷纷如电闪,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万般混是梦,不如及早念弥陀。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 2023 彩笔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